中国经济日报:山东沂蒙老区崔家沟村 挪出穷窝拔穷根
2017-07-03 09:43:45
提到沂蒙革命老区,许多人会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想起沂蒙红嫂“一口粮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果敢与牺牲。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曾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诞生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然而,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片红色大地,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其中,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的1670名村民就长期为贫困所困扰。但费县县委、县政府和崔家沟村民,充分发扬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坚持与贫困的命运抗争到底,实施了“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村民全部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新社区。彻底挪走穷窝,拔掉穷根,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位于山东费县沂蒙革命老区的崔家沟村,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长期为贫困所困。该县实施的“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使村民全部搬出山沟,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则,该县多举措解决搬迁村民生活、就业问题,使他们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当时搬迁时还有点担心,怕买不起房子,但是旧房拆除后,国家又给了扶贫搬迁补助款,我们一分钱不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楼房,做梦也没想到,比在山上强一百倍。”搬进崔家沟社区的原山东省省级重点贫困村——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村民告诉记者。
山东费县位于蒙山之阳,属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中心位置,崔家沟村就坐落其中。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崔家沟村长期为贫困所困。而当地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使村民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崔家沟社区”,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为确保村民搬得出,费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首先投资1亿元,在镇驻地建设了崔家沟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利用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资金,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如今,16栋住宅楼全部建成,并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
为了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费县规划建设了“两园一中心”:“两园”即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已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可容纳服装加工企业20家。目前已落地服装加工企业12家,7家实现投产,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一中心”即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中心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实地培训,实现增技与增收双赢;通过提供居家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与居家兼顾。截至目前,已培训360人,其中在中心和居家灵活就业群众126名,贫困人口34人,年收入可达12000元以上。
为确保村民致富,费县科学制定了“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区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已完成土地复垦940亩、土地整理1.3万亩、新增耕地4000亩、新修道路65公里,174座桥涵、3座小型水库基本完工。已栽植桃、苹果等果树近40万棵、植树造林4350亩,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成立5家合作社。全村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89人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就业,104人在项目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措施实现脱贫。村集体按每亩年租金600元出租新增耕地,年实现增收240万元。
原文链接:paper.ce.cn/jjrb/html/2017-06/28/content_337454.htm
行业新闻
NEWS ME
提到沂蒙革命老区,许多人会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想起沂蒙红嫂“一口粮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果敢与牺牲。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曾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诞生了"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然而,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片红色大地,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其中,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的1670名村民就长期为贫困所困扰。但费县县委、县政府和崔家沟村民,充分发扬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坚持与贫困的命运抗争到底,实施了“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村民全部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新社区。彻底挪走穷窝,拔掉穷根,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位于山东费县沂蒙革命老区的崔家沟村,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长期为贫困所困。该县实施的“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使村民全部搬出山沟,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则,该县多举措解决搬迁村民生活、就业问题,使他们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当时搬迁时还有点担心,怕买不起房子,但是旧房拆除后,国家又给了扶贫搬迁补助款,我们一分钱不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楼房,做梦也没想到,比在山上强一百倍。”搬进崔家沟社区的原山东省省级重点贫困村——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村民告诉记者。
山东费县位于蒙山之阳,属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中心位置,崔家沟村就坐落其中。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崔家沟村长期为贫困所困。而当地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使村民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崔家沟社区”,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为确保村民搬得出,费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首先投资1亿元,在镇驻地建设了崔家沟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利用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资金,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如今,16栋住宅楼全部建成,并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
为了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费县规划建设了“两园一中心”:“两园”即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已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可容纳服装加工企业20家。目前已落地服装加工企业12家,7家实现投产,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一中心”即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中心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实地培训,实现增技与增收双赢;通过提供居家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与居家兼顾。截至目前,已培训360人,其中在中心和居家灵活就业群众126名,贫困人口34人,年收入可达12000元以上。
为确保村民致富,费县科学制定了“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区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已完成土地复垦940亩、土地整理1.3万亩、新增耕地4000亩、新修道路65公里,174座桥涵、3座小型水库基本完工。已栽植桃、苹果等果树近40万棵、植树造林4350亩,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成立5家合作社。全村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89人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就业,104人在项目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措施实现脱贫。村集体按每亩年租金600元出租新增耕地,年实现增收240万元。
原文链接:paper.ce.cn/jjrb/html/2017-06/28/content_337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