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畅谈张改琴书画作品
2017-08-22 11:09:12
2017年7月18日上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接受采访,畅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女士的书画作品及其对书法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助理导师,东方九泽龙书画研究协会副主席,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出版有《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等书法创作专著。
张改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009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张改琴是当代甘肃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作品灵活自然、雄浑刚健、别具风格。多年来,张改琴刻苦磨砺,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在她担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为推动甘肃省书法事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胡抗美认为张改琴是一个很优秀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具有传统的功底,从她早期的作品可看到,她从小进行的书法技法的训练是比较严格的,这从作品当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来。并认为张改琴的书法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很大。张改琴是甘肃人,那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草圣张芝的故乡。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有很厚实的书法传统,早在汉代就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家,而且这一路的书法的文墨,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胡抗美相信张改琴的书法一定是受到了这个影响。所以,张改琴很注重传统的训练,她的整个书法,无论是篆、隶、楷、行、草,都在传统这一路上。所以,胡抗美将张改琴看作一个有传统、有思考、有创新,很有成就的一个书家,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人。
在谈及张改琴作品的特点时胡抗美说道:“最大的特点当然就是传统的东西,张改琴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她对现在这些年轻人的书法表现很关注,所以她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作品的不断变化,不局限于自己某种风格的定格。我们俩曾经聊过,她说极为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所以她除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之外,也从中青年的作品当中吸收营养,这点非常不易。作为一个书协的副主席,也作为一个60多岁的人,她应该说已经写到很好了,完全可以在书法界有立足之地了,但是她不满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她对一些书法的创新,给以高度的肯定和赞扬。而且,我们从她近几年的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她的吸收。因为笔墨当属于时代,书法作为一个艺术它一定是作用于这个社会。它的表现手段就是它的笔墨,即用笔、点化、解体。在经典作品当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成功的书法家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艰苦的磨练、长期地学习。但是,仅满足这一点是不可以的,那等于重复古人。把古人优秀的东西学到之后怎么来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我认为她(张改琴)在这一点上是很敏感的,她将中青年作品当中的时代因素加以整理进入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她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在这个书法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是多元的,克服了比较单一的现象。我所讲的这种单一呢,比如说,碑帖之分,很多人他强调分,没有强调融合,这是个极端的做法,例如我写帖就看不惯写碑的,我写碑我就看不惯写帖的。他不仅把它分开而且把它对立起来,这是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的。我们说碑和帖都是中国书法的传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在这一点上张改琴也是非常清醒的。她是写帖出身,我刚才讲到了她从汉代、魏晋当中吸收了很多传统的元素,但她这些年的作品当中也吸收了很多碑的东西,碑的用笔,甚至碑的造型,碑的空间,她都在吸收。所以一个书法家生命力的旺盛是靠这种不断的吸收新元素来造成的,假设说一个书家满足于我写碑我写的很好了,这个帖就不屑于关照,我相信这个碑写的也不是很好。那么写帖的也是一样,就是我已经写到极致了,我这样就写的天下第一,这样肯定要落后。因为他看不到这个时代的发展,看不到各种书体的争奇斗艳,看不到多种的表现式和表现形式。比如说学习王羲之我就写王羲之的某一个帖,比如兰亭序,我就下笔是兰亭序,收笔还是兰亭序,想的是兰亭序,写的还是兰亭序。但是一个兰亭序代表不了王羲之,王羲之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王羲之,是一个伟大的王羲之。他那么多帖,每一个帖都不重复,可以说他代表着中国的审美历程,他本身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就是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美学,他很丰富。所以张改琴成名就成名在这个地方,她善于吸收、善于总结,我觉得她特点主要体现者在这样几个方面。”
当问及有哪几幅印象深刻的张改琴作品时,胡抗美表示:“我在讲前面这些问题的时候,大脑当中一直在一页一页的翻她的作品,从早期的书法到当前的书法,历历在目。她的主要风格在我头脑当中是很清晰的,尤其是我看到了她的变化。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老年变法,就是 60岁以后开始变,她(张改琴)肯定也具备这样一个观点,进入她60岁这样一个耀眼的年龄阶段以后,她的书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就是说总体印象讲,她的帖学写的越来越到位,因为她有别于现在一些年轻人追求一碑一帖那种风貌。她是不一样的,是丰富的,从风格上讲她是帖学的,但是你看她对碑的理解,对碑的运用以及对碑的追求,完全可以从目前她帖学的作品当中反映出来。 "
张改琴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书法家,她总是竭尽所能的用书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对于这一点,胡抗美尤为赞同。“她觉得书法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要把书法看作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导致了她对书法的各种努力。比如说她在她工作的地方,庆阳,她对庆阳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她在那里带学生,在那里办班培养书法家,同时她还关心那里的扶贫,她想办法让那个地方的人们从贫困当中尽快的走出来。6、7年之前,她要给某一个贫困的村里头建一座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她就发动这些书法家。当时就找我说能不能支援一下,我说那没问题啊,你这是做的好事情啊,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她说这样吧,你就给我写一幅字,我通过市场变成钱再来修这座桥。我说没关系,你还需要多少钱你就直接说,她说需要一点,我说那好,就直接给现金就行了。她为了贫困村找了很多书家来做这件事情,她把别人的作品收到以后又要去找买家,卖了以后变成现金她才能做。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她对书法的那种责任。同时她还在甘肃建立了一个关于文化、书法艺术的基金。当时基金的审批过程是很困难的,所以她当时也是找我进行咨询。比如说去年,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她搞了一个扶贫展,在北京请了十几个在全国影响挺大的书法家。展览的时候国家扶贫办的一些主要领导人都到场了,这就是她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书法,同时对书法她有一个起码的尊重,她认为她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说书法作用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它作用于社会后可以感动观众,使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启示、启迪。它会引导人们去崇尚文明、崇尚道德,通过这种感染力来作用于社会,润物细无声。所以张改琴选择书法来表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我想也是出于对这种书法功能的运用。”
对于张改琴的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有哪些突破这一问题,胡抗美这样评价:“张改琴的作品受古代传统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她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受到张芝、索靖的影响等等。她的作品中线的那种浑厚,这在帖学里是一个很难的东西。帖学一般以飘逸为甚,张改琴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流畅和飘逸之间具有厚重感,其实这种两者的结合造成了她书法作品内涵的提高。比如说她在节奏上的体现,有快有慢、有急有涩、有动有静。帖学在传承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就是一味的连绵,中间失去了急涩变化。清代的碑学运动,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反思。我想张改琴在她的作品当中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她的作品不存在中段虚弱,用笔的实不够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点。第二点,她在继承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的过程当中,她是把握一种规律的,不是说我把我的字写成跟张芝一样,跟索靖一样,跟王羲之一样就是继承传统。她是把我们的传统作为一个精神来继承,她把它当成一种基因来继承,所以她学到的是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任何一个书法家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像的过程,没有像你就无所谓去吸收和运用了。学的过程当中像王羲之、像颜真卿、像苏黄米蔡,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完成以后你才能不像,这个不像才是最完整的继承。其实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是学二王的,我们看到哪一点像王羲之了?如果看到了王羲之的影子,颜真卿就不是一个大家了,苏黄米蔡也一样。比如说米芾他学颜真卿和二王,但是你看他的作品当中哪有颜正卿和二王的影子啊,都没有,所以他是个成功的书家。我们在学习传统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认清什么是传统,怎么样继承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把像视为传统,我认为张改琴她也是很明确这一点,所以她的作品当中骨意很浓,具有传统的一面,但是没有具体某一个人的影子,这也是她成功的表现。”
行业新闻
NEWS ME
2017年7月18日上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接受采访,畅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女士的书画作品及其对书法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助理导师,东方九泽龙书画研究协会副主席,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出版有《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等书法创作专著。
张改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009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张改琴是当代甘肃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作品灵活自然、雄浑刚健、别具风格。多年来,张改琴刻苦磨砺,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在她担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为推动甘肃省书法事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胡抗美认为张改琴是一个很优秀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具有传统的功底,从她早期的作品可看到,她从小进行的书法技法的训练是比较严格的,这从作品当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来。并认为张改琴的书法受到家乡文化的影响很大。张改琴是甘肃人,那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草圣张芝的故乡。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有很厚实的书法传统,早在汉代就诞生了一大批书法家,而且这一路的书法的文墨,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胡抗美相信张改琴的书法一定是受到了这个影响。所以,张改琴很注重传统的训练,她的整个书法,无论是篆、隶、楷、行、草,都在传统这一路上。所以,胡抗美将张改琴看作一个有传统、有思考、有创新,很有成就的一个书家,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人。
在谈及张改琴作品的特点时胡抗美说道:“最大的特点当然就是传统的东西,张改琴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她对现在这些年轻人的书法表现很关注,所以她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作品的不断变化,不局限于自己某种风格的定格。我们俩曾经聊过,她说极为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所以她除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之外,也从中青年的作品当中吸收营养,这点非常不易。作为一个书协的副主席,也作为一个60多岁的人,她应该说已经写到很好了,完全可以在书法界有立足之地了,但是她不满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她对一些书法的创新,给以高度的肯定和赞扬。而且,我们从她近几年的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她的吸收。因为笔墨当属于时代,书法作为一个艺术它一定是作用于这个社会。它的表现手段就是它的笔墨,即用笔、点化、解体。在经典作品当中,都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成功的书法家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艰苦的磨练、长期地学习。但是,仅满足这一点是不可以的,那等于重复古人。把古人优秀的东西学到之后怎么来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我认为她(张改琴)在这一点上是很敏感的,她将中青年作品当中的时代因素加以整理进入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她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在这个书法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是多元的,克服了比较单一的现象。我所讲的这种单一呢,比如说,碑帖之分,很多人他强调分,没有强调融合,这是个极端的做法,例如我写帖就看不惯写碑的,我写碑我就看不惯写帖的。他不仅把它分开而且把它对立起来,这是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的。我们说碑和帖都是中国书法的传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在这一点上张改琴也是非常清醒的。她是写帖出身,我刚才讲到了她从汉代、魏晋当中吸收了很多传统的元素,但她这些年的作品当中也吸收了很多碑的东西,碑的用笔,甚至碑的造型,碑的空间,她都在吸收。所以一个书法家生命力的旺盛是靠这种不断的吸收新元素来造成的,假设说一个书家满足于我写碑我写的很好了,这个帖就不屑于关照,我相信这个碑写的也不是很好。那么写帖的也是一样,就是我已经写到极致了,我这样就写的天下第一,这样肯定要落后。因为他看不到这个时代的发展,看不到各种书体的争奇斗艳,看不到多种的表现式和表现形式。比如说学习王羲之我就写王羲之的某一个帖,比如兰亭序,我就下笔是兰亭序,收笔还是兰亭序,想的是兰亭序,写的还是兰亭序。但是一个兰亭序代表不了王羲之,王羲之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王羲之,是一个伟大的王羲之。他那么多帖,每一个帖都不重复,可以说他代表着中国的审美历程,他本身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就是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美学,他很丰富。所以张改琴成名就成名在这个地方,她善于吸收、善于总结,我觉得她特点主要体现者在这样几个方面。”
当问及有哪几幅印象深刻的张改琴作品时,胡抗美表示:“我在讲前面这些问题的时候,大脑当中一直在一页一页的翻她的作品,从早期的书法到当前的书法,历历在目。她的主要风格在我头脑当中是很清晰的,尤其是我看到了她的变化。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老年变法,就是 60岁以后开始变,她(张改琴)肯定也具备这样一个观点,进入她60岁这样一个耀眼的年龄阶段以后,她的书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就是说总体印象讲,她的帖学写的越来越到位,因为她有别于现在一些年轻人追求一碑一帖那种风貌。她是不一样的,是丰富的,从风格上讲她是帖学的,但是你看她对碑的理解,对碑的运用以及对碑的追求,完全可以从目前她帖学的作品当中反映出来。 "
张改琴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书法家,她总是竭尽所能的用书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对于这一点,胡抗美尤为赞同。“她觉得书法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要把书法看作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导致了她对书法的各种努力。比如说她在她工作的地方,庆阳,她对庆阳这个地方情有独钟,她在那里带学生,在那里办班培养书法家,同时她还关心那里的扶贫,她想办法让那个地方的人们从贫困当中尽快的走出来。6、7年之前,她要给某一个贫困的村里头建一座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她就发动这些书法家。当时就找我说能不能支援一下,我说那没问题啊,你这是做的好事情啊,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她说这样吧,你就给我写一幅字,我通过市场变成钱再来修这座桥。我说没关系,你还需要多少钱你就直接说,她说需要一点,我说那好,就直接给现金就行了。她为了贫困村找了很多书家来做这件事情,她把别人的作品收到以后又要去找买家,卖了以后变成现金她才能做。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她对书法的那种责任。同时她还在甘肃建立了一个关于文化、书法艺术的基金。当时基金的审批过程是很困难的,所以她当时也是找我进行咨询。比如说去年,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她搞了一个扶贫展,在北京请了十几个在全国影响挺大的书法家。展览的时候国家扶贫办的一些主要领导人都到场了,这就是她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书法,同时对书法她有一个起码的尊重,她认为她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说书法作用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它作用于社会后可以感动观众,使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启示、启迪。它会引导人们去崇尚文明、崇尚道德,通过这种感染力来作用于社会,润物细无声。所以张改琴选择书法来表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我想也是出于对这种书法功能的运用。”
对于张改琴的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有哪些突破这一问题,胡抗美这样评价:“张改琴的作品受古代传统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她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受到张芝、索靖的影响等等。她的作品中线的那种浑厚,这在帖学里是一个很难的东西。帖学一般以飘逸为甚,张改琴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流畅和飘逸之间具有厚重感,其实这种两者的结合造成了她书法作品内涵的提高。比如说她在节奏上的体现,有快有慢、有急有涩、有动有静。帖学在传承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就是一味的连绵,中间失去了急涩变化。清代的碑学运动,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反思。我想张改琴在她的作品当中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她的作品不存在中段虚弱,用笔的实不够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点。第二点,她在继承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的过程当中,她是把握一种规律的,不是说我把我的字写成跟张芝一样,跟索靖一样,跟王羲之一样就是继承传统。她是把我们的传统作为一个精神来继承,她把它当成一种基因来继承,所以她学到的是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任何一个书法家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像的过程,没有像你就无所谓去吸收和运用了。学的过程当中像王羲之、像颜真卿、像苏黄米蔡,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完成以后你才能不像,这个不像才是最完整的继承。其实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是学二王的,我们看到哪一点像王羲之了?如果看到了王羲之的影子,颜真卿就不是一个大家了,苏黄米蔡也一样。比如说米芾他学颜真卿和二王,但是你看他的作品当中哪有颜正卿和二王的影子啊,都没有,所以他是个成功的书家。我们在学习传统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认清什么是传统,怎么样继承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把像视为传统,我认为张改琴她也是很明确这一点,所以她的作品当中骨意很浓,具有传统的一面,但是没有具体某一个人的影子,这也是她成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