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沂蒙革命老区费县县委、县政府“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再次受到中央级媒体高度关注并刊发相关报道

2018-03-28 13:51:24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高度关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刊发专题报道《山东费县崔家沟1670名村民全部搬出 穷山沟实现整体脱贫》,使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再次成为中央级权威媒体的关注焦点。

3.webp.jpg

新闻原文: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提到沂蒙革命老区,许多人会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曾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

  然而,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片红色大地,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其中,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的1670名村民就长期为贫困所困扰。但费县县委、县政府和崔家沟村民,充分发扬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坚持与贫困的命运抗争到底,实施了“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村民全部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新社区,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崔家沟村山路崎岖 面临五大难题

  在费县朱田镇西南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坐落着一个由15个自然村组成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崔家沟村。这个如同挂在山腰的村落,距离镇驻地30多里,坡高沟深,山路崎岖。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五大难”而出名。

  这里山地虽然多,但光靠种点庄稼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各项支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的村民,只好走出去讨生活。于是中青年多数举家在外打工,这也导致全村530户人家,房子常年空着的接近200户。

先安置后拆迁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崔家沟实际,对崔家沟村实施了整村搬迁扶贫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易地搬迁工作。

  为确保搬得出,制定了“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首先投资1亿元,在镇驻地建设了崔家沟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利用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资金,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如今,16栋住宅楼全部建成,并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2016年3月全部一次性整体搬迁入住。

  为确保稳得住,在安置社区内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金融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大力完善镇驻地中小学教学设施,为贫困群众上学、就医、生活提供方便。

  为了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按照“大项目入园区,小项目进村居”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两园一中心”:“两园”即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已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可容纳服装加工企业20家。目前,园区内已落地服装加工企业12家,7家实现投产。已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中心”即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

村民变市民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在,崔家沟1670名村民已经全部搬入新社区,由村民变成市民,过上了新生活。

  为确保能致富,费县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了“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区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目前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89人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就业。104人在项目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224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实现脱贫。村集体按每亩年租金600元出租新增耕地,年实现增收240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公用事业。在费县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上一篇:央广网发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下一篇: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扶贫电视纪录片《崔家沟的故事》登陆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向全国播出

行业新闻

NEWS ME

沂蒙革命老区费县县委、县政府“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再次受到中央级媒体高度关注并刊发相关报道

2018-03-28 13:51:24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高度关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刊发专题报道《山东费县崔家沟1670名村民全部搬出 穷山沟实现整体脱贫》,使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再次成为中央级权威媒体的关注焦点。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高度关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刊发专题报道《山东费县崔家沟1670名村民全部搬出 穷山沟实现整体脱贫》,使山东费县崔家沟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再次成为中央级权威媒体的关注焦点。

3.webp.jpg

新闻原文: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提到沂蒙革命老区,许多人会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曾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

  然而,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片红色大地,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其中,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的1670名村民就长期为贫困所困扰。但费县县委、县政府和崔家沟村民,充分发扬新时期的沂蒙精神,坚持与贫困的命运抗争到底,实施了“崔家沟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村民全部搬出山沟,迁往镇上修建的新社区,打赢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崔家沟村山路崎岖 面临五大难题

  在费县朱田镇西南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坐落着一个由15个自然村组成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崔家沟村。这个如同挂在山腰的村落,距离镇驻地30多里,坡高沟深,山路崎岖。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五大难”而出名。

  这里山地虽然多,但光靠种点庄稼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各项支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的村民,只好走出去讨生活。于是中青年多数举家在外打工,这也导致全村530户人家,房子常年空着的接近200户。

先安置后拆迁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崔家沟实际,对崔家沟村实施了整村搬迁扶贫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易地搬迁工作。

  为确保搬得出,制定了“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首先投资1亿元,在镇驻地建设了崔家沟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利用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资金,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如今,16栋住宅楼全部建成,并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2016年3月全部一次性整体搬迁入住。

  为确保稳得住,在安置社区内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金融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大力完善镇驻地中小学教学设施,为贫困群众上学、就医、生活提供方便。

  为了解决搬迁后村民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按照“大项目入园区,小项目进村居”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两园一中心”:“两园”即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已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可容纳服装加工企业20家。目前,园区内已落地服装加工企业12家,7家实现投产。已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中心”即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

村民变市民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在,崔家沟1670名村民已经全部搬入新社区,由村民变成市民,过上了新生活。

  为确保能致富,费县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了“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区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目前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89人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就业。104人在项目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224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实现脱贫。村集体按每亩年租金600元出租新增耕地,年实现增收240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公用事业。在费县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